越南咖啡产地历史介绍45
发表时间:2021-09-17 15:53 越南产区: 人口:89,709,000人 2013年产量(60千克/袋):27,500,000袋 越南地理位置十分有利于咖啡种植,越南南部属湿热的热带气候,适合种植ROBUSTA咖啡,北部适于种植ARABICA咖啡。 越南咖啡生产具有以下特点:(1)由于没有有效方法处理落叶,因此,在20 世纪80 年代早期,就选择了中粒种咖啡作为主栽品种。(2)以种植技术为参考依据,确定了咖啡种植方法,即在越南南部湿热气候条件下,高密度种植、大量灌溉、过度施肥、不种植遮荫树以获得最大产量,充分发挥中粒种咖啡的生产能力,在越南的Daklak、Gia Lai、Kontum、Dong Nai地区的许多咖啡种植园单产达到3~4 吨/公顷,有些种植园单产甚至高达8~9吨/公顷。(3)加工技术方面:主要是充分利用越南中部高原旱季的太阳能干燥法加工咖啡。 越南咖啡种植面积约50万公顷,10%-15%属各国有企业和农场,85%-90%属各农户和庄园主。庄园规模不大,通常为2-5公顷,大型庄园约30-50公顷,但数量不多。越南咖啡在越出口的各项农产品中仅次于大米,名列第二。越每年约有30万农户从事咖啡种植,劳动力达60万人,在3个月的收获期中劳动力可达70万至80万人,因此咖啡业吸收了越全国劳动力总数的1.83%,农业劳动力总数的2.93%。 越南在咖啡产业的地位非同一般,因为此地咖啡对每个咖啡生产国都有显著影响。越南最初是以种植园模式培育,直到1910年才开始达到商业模式。中部高地Buon Ma Thuot区的咖啡种植在越战时期中断。战争结束后,咖啡产业开始变得集团化,产值与产量都大幅降低。之后25年,用来种植咖啡的土地增加了25倍,而全国总产量则增长100倍。 这样的成长率都得归功于1986年允许私人企业生产商业作物的改革开放政策。到了20世纪90年代,越南出现大量的新公司,其中许多专注于大规模的咖啡生产。在那段时期,尤其是1994-1998年间,咖啡价格居高不下,因此业界热衷于提高生产量。1996-2000年,越南咖啡产量呈两倍增长,也对全球咖啡售价带来重大影响。越南成为全球第二大咖啡生产国,致使全球咖啡供过于求,造成价格崩盘。 即使越南生产的罗布斯塔多于阿拉比卡,这仍影响了阿拉比卡的售价,因为许多大规模买家重视的是数量而非质量,因此供过于求的低价咖啡正好符合所需。 2000年,咖啡最高产量达到90万吨,之后产量大幅降低。然而,当咖啡价格恢复常态时,越南的咖啡产量也重回过往的景况。近年来产量更突飞猛进,2012年和2013年达到约130万吨,因此对全球产业持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。现今市场对越南阿拉比卡咖啡的需求与日俱增,不过缺乏较高海拔的地理环境使生产出高质量产品仍然是一项挑战。 |